平時沒什麼大病的媽媽,於8/29開始查覺身體不舒服,量量體溫似乎是熱了點,緊急呼叫老爸先載去郭醫師的診所就診,醫生先開了退燒藥後情況稍稍有改善,

但這樣燒退又燒的情況持續了幾天,改求助於奇美醫院家醫科,經抽血檢驗只是血紅素不足,仍開藥叫媽回家多休息,

但醫院開的藥仍不見其效果,既然科技方法不行,那換問神了,

在小舅介紹下,去了楠西的某處問神,回家喝了符水後,大部分都晚上發燒的媽媽稍稍好睡了些

但這效果只限於當晚,於是乎決定在9/9再度掛奇美醫院家醫科,既然上次醫生沒效再換個醫生看,這次我決定親陪,

夜間門診於18:00開始,約略19:30才見著醫生-李明昕,在問診後量了血壓後,高血壓接近7.80,醫生判斷血壓過低有點危險,幫我們轉診到急診處

在週五的夜晚,急診室特別多人,比媽媽嚴重的大有人在,所以等待的時間稍微久了些,但這時間裡也做了心電圖、腹部超音波、抽血..等檢查,開始打食鹽水

約10:00~11:00急診室醫生決定讓媽媽住院,但病房目前都是客滿的狀況,只好去觀察室等待入院,好不容易第一泡尿終於可以拿去做檢驗了,

那個夜晚很難熬,觀察室裡病人及家屬很多,燈光很明亮,陪伴在旁的家屬只有椅子可坐,因為臨時被通知住院,什麼東西都沒準備好,

可能是媽體內溫度高又加上在冷氣房,常口渴,來回裝溫開水約有數十次(醫院只有那種扁平L型的紙可以裝水),我體力好讓爸回家休息並幫我拿隔天需健檢的資料來(公司預訂於9/10健診)

此時媽媽的臉及腳都水腫,手舉起會一直發抖,身體虛弱到走路不穩需要人扶,好心疼~

隔壁床的伯伯打呼的聲音比打雷還大聲,這個夜晚....沒什麼睡

 

9/10(六)白天就在護士勤量血壓、溫度,及媽媽常喝水又上廁所中度過,此時已經開始打抗生素了,直至下午約2:00~3:00終於等到有病床了

我們住的是雙人房,因為一個排病房的空氣小姐前晚說「只有單人房和雙人房,但這也都住滿了」,我大人有大量不跟她計較,事後幾天去看健保房後還是讓媽住雙人房好了

 

9/11(日)生病以來媽媽的胃口都不大,一碗粥都得請店家分成兩碗才行,夜晚入睡後會常要喝水和上廁所,我就在睡醒之間度過

 

這幾天適逢中秋連續假期,所以直至9/12(一)早上才見到主治醫生-湯宏仁一眼,他是感染科的主任醫師,

主治醫師判斷應該不是泌尿道感染,因為她的肝、腎指數過高,白血球也過多,這不是泌尿道感染可能引發的原因,跟前幾天來的各個醫生說法都不一致,開始產生混亂了我

這天的夜晚爸提到媽的精神狀況有點奇怪,我有點擔心~

 

9/13(二)下午外科醫生-鄭立勤會診,檢查痔瘡的情況,已經外露且脫肛,到處都是傷口和黑青,醫師尊重病人的想法看是要切除或是投藥皆可,那已經是長期都存在的事實,只是這次嚴重些,我考慮等她身體好些來做切除手術

 因為早上主治有來看診,但老爸不在場,媽媽說「醫生沒說什麼」,我決定隔天早上休假等醫生來問清楚

 

9/14(三)在醫院的日子真的不好睡,這幾天的睡眠品質都很差,一方面也是擔心媽媽的病情。

早上好不容易等到主治,主要病因是「鉤端螺旋菌」,因此引發肝、腎指數過高(肝指數為正常值2-3倍,腎指數為正常值5-6倍)的機率很高,先施打抗生素(青徽素)後看指數會不會下降,

當天下午投新藥後,由手臂開始發熱直至喉嚨,因此決定換較不刺激性的藥

 

9/15(四)媽媽的臉已經消腫許多,手也不再抖動的那麼厲害,胃口也好些,開始可以進食一些米飯、蔬果類了,但痔瘡問題仍相當疼痛,見她反復躺都不舒服

在公司接獲電話提到隔天已經可以出院的消息,心裡有稍稍放下一點點,但仍怕爸聽不清楚醫生說的話,決定隔天休假陪媽出院並問清楚醫生

 

9/16(五)主治醫生說「腎指數已恢復正常,肝指數有下降,但仍高於正常值」(正常值10~50,她1百多),這應該會降下來,痔瘡的部分就是擦藥,再來回診看情況如何

在辦了出院手續後,於11:25終於踩出醫院門口

目前情況除了痔瘡痛到想殺人外,應該情況改善許多了,但還是得好好調整身體直到恢復體力及健康

 

這一路來

感謝上天,讓媽媽平安健康

感謝爸爸及姐,這幾天輪流的照顧

感謝親朋好友,無時無刻的關心

  親愛的你們,身體健康很重要,這是對自己的交待,也是對身邊關心的人的交待

 

 

 

引自「行政院衛生署 疾病管制局」http://www.cdc.gov.tw/sp.asp?xdurl=disease/disease_content.asp&id=1667&mp=1&ctnode=1498

鉤端螺旋體病

ㄧ、宣導品

宣導品

 二、認識疾病

(一)疾病概述 (Identification)
鉤端螺旋體病(Leptospirosis)是由鉤端螺旋體(Leptospira interrogans)感染產生的感染症,是熱帶、亞熱帶地區常見的人畜共通感染病,在台灣其被歸類於第四類法定傳染病。鉤端螺旋體為細桿狀螺旋型,兩端呈現鉤狀具內鞭毛的螺旋體,可經由傷口感染幾乎所有的哺乳類動物,包括野生及家畜動物。主要宿主有老鼠、犬隻、豬、牛、馬、羊等動物。動物感染鉤端螺旋體後,造成腎臟慢性感染,並且由尿液大量排菌,再經由尿液污染水及土壤,進而感染人類。當人們工作(農民、下水道工程、礦工、屠夫),或野外活動時可經由皮膚及黏膜傷口因接觸到受動物尿液污染的土壤或水而得病,少部份因直接接觸動物及其組織而感染。目前為止發現至少有25個血清群約277個血清型,感染過某血清型鉤端螺旋體後,還是有可能受其他不同血清型的感染。


(二)傳染原(Infection agent)
鉤端螺旋體菌屬 (Leptospires) 為螺旋菌科 (Spirochaetales),致病性鉤端螺旋菌屬於Leptospira interrogans菌種,現今已被鑑識出之血清型約有277種。


(三)流行病學(Epidemiology)
1. 在世界各地,不論鄉村或城市,已開發或開發中國家,除了極地之外,皆有鉤端螺旋體病發生。此病易發生於野外經常接觸可能受感染動物排泄物污染之水源或屠體組織之工作者,如:農民、礦工、獸醫、畜牧業者、漁民及軍隊等;於人群中爆發流行原因,為接觸到受感染動物污染之水源(例:河流、湖水等),尤其是在污染區從事野外活動-游泳、露營、運動等。洪水氾濫後常見爆發性流行。
2. 臺灣病例概況
臺灣於2006、2007及2008年確定病例分別為41、42及47例(共130例)。2009年因莫拉克颱風襲台,造成屏東縣萬丹鄉大淹水,造成鉤端螺旋體病群聚,該年確定病例為203例。


(四)傳染窩 (Reservoir)
幾乎所有的哺乳類動物,包括野生和家畜動物,如鼠類、狗、牛、豬等。


(五)感染方式 ( Mode of transmission)
可經由食入或接觸受感染動物之尿液或組織污染的水、土壤、食物而感染。當人們工作(農夫、衛生下水道工程人員或維修人員、礦工)、游泳、戲水或野營時,經由皮膚傷口、口咽黏膜、眼結膜、鼻腔或生殖道的傷口感染。


(六)潛伏期(Incubation period)
通常為10天,範圍包含2~30天。


(七)可傳染期(Period of communicability)
人與人間直接傳染極為罕見,螺旋體可經由尿液排除達一個月或更長,因此病人的污物(尤其是尿液)須小心處理。


(八)感受性和抵抗力(Susceptibility and resistance)
人體對此病的感受性是一般的,感染後可能產生免疫,但當再度遭遇不同的血清型別,並不保證不會再度感染。

(九)病例定義(Case definition)
詳見「台灣法定傳染病病例定義」
http://www.cdc.gov.tw/lp.asp?ctNode=2415&CtUnit=1404&BaseDSD=7&mp=1

 三、預防保健

(一)預防方式
1. 教導民眾避免在遭受污染的水中游泳或涉水。當工作必須暴露於病源環境時,採用適當的防護措施。
2. 保護高危險工作者,提供長靴、手套和圍裙。
3. 避免接觸可能遭受污染的水或土壤。
4. 滅鼠,尤其是農村,保持居家環境清潔。
5. 隔離被感染的動物,避免其尿液污染環境。
6. 對畜養之動物施打預防性疫苗。

四、治療照護

積極的支持性治療,包括呼吸治療、體液的控制和電解液平衡、以及處理出血等,若出現腎衰竭的情況,應給予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的治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鄉下水果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